3月14日,國內單批出口數量最大的一筆蠶種訂單經濰坊海關辦結檢疫檢驗通關手續,運輸至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從這里登上專機運往烏茲別克斯坦。將通過汽車運輸派送到每位客戶手中。這批綜合訂單總數量達29萬張(一張育有2.5萬粒蠶種),共72.5億粒蠶種。承接訂單的企業是濰坊青州的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而“國內單批出口數量最大”這個紀錄,該企業已經保持了十年。這個有著20多年出口經驗、曾經發展“不得志”,如今穩居全國首位的蠶種生產企業,又是憑借著什么走上了行業之巔?
烏茲別克斯坦航空公司會派“專機”來接蠶種。
31家訂單打包來襲
企業應對游刃有余
3月14日,伴隨著29萬張蠶種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登上“專機”發往烏茲別克斯坦,忙碌了兩個月的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海業也終于放松了緊張的心情,準備稍微緩幾天,再忙接下來的其他訂單。
大概兩個月前,黃海業收到了廣通公司駐烏茲別克斯坦辦事處同事的一筆“綜合訂單”。“從2021年11月份開始,這位駐烏同事就陸續收到訂單,經過簽訂合同、預收款項等一系列步驟,一直到今年1月份,他把匯總好的31筆訂單信息一次性發了回來。”黃海業回憶,收到訂單那天是1月12日,統計完這些訂單需要發出的蠶種總量,他馬上通知到冷庫的同事,讓他們備貨。
“我們放在冷庫中的蠶種是散裝存放的,收到訂單信息后,得把它們出庫感溫再裝盒,然后貼標簽,注明收貨具體地址和客戶信息。”黃海業說,在冷庫備貨的同時,還得兼顧準備裝箱發貨的物料,把所需的紙箱、標簽、打包帶等物料的數量發給包裝廠,讓對方盡快準備。
所有汽運過程中都使用恒溫運輸車輛,確保蠶種所處環境溫度在5℃—10℃之間。
從3月初開始,黃海業的同事們就集中力量將蠶種打包裝箱,準備運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發貨。黃海業說,受各方面因素制約,這批蠶種必須加急。一方面,蠶種產品對溫濕度要求非常敏感,波動過大會影響孵化率,為了做好整個過程中的溫、濕度控制,必須要盡力縮短貨物在通關、運輸中的時長。另一方面,蠶種從公司發出后,大概三、四天時間才能到達烏茲別克斯坦,然后經過“冷藏”“催青”“孵化”等過程,整個過程大概需要四十天左右。“烏茲別克斯坦桑樹發芽大概在四月中旬,在五月初,蠶農就得把蠶種孵化成為蠶寶寶,所以這批貨必須盡快發到客戶手中。”黃海業說。
簡而言之,就是業務辦理越快越好。這個過程中,濰坊海關也針對這筆訂單開通綠色通道,從1月份企業接單開始,就實時跟蹤蠶種整理信息,優先安排現場查驗。期間,多名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連夜完成檢疫、出證等工作,一次性出具62份證書,保障了出關速度。
而對于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來說,這一單雖然是國內最大,但應對起來還是比較從容的。“近十年來,烏茲別克斯坦每年這個時候都會下訂單,數量也是有序上漲,去年同期就是26萬張、65億粒。”黃海業說,每年公司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對客戶群體以及需求量有了充分的掌握,育種的數量,完全能夠滿足來年的訂單量,包裝、發貨等環節更是應付得游刃有余。
31筆訂單的62份證書,在一天之內全部辦結,濰坊海關開通“綠色通道”。
客戶派“專機”接貨
技術員提前跟進指導
通關材料全了,貨物順利發出,接下來這些蠶種要經歷什么樣的旅程,才能順利到達烏茲別克斯坦各個養蠶企業中?
“烏茲別克斯坦航空公司會派‘專機’來接。”副總經理黃海業說,每次貨物發出前一個月,他們會提前向烏茲別克斯坦航空公司提出申請,對方將根據本次貨物總量派出相應規模的飛機來接貨,前來接貨的飛機只載這批蠶種,不會再載其他貨物。“我們通過汽運物流將蠶種拉到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放在北京海關處等候報關放行,待報關完成,就可以裝載到‘專機’上,五六個小時后,蠶種到達烏茲別克斯坦的納瓦伊機場,再通過汽運物流運輸到各個養蠶企業。”
黃海業介紹,蠶種運輸過程中,周圍溫度需要保持在5℃—10℃之間,如果溫度過高,會影響蠶種的孵化進度。我們蠶種采用打孔紙箱、具有透氣性塑料盒的方法包裝,這樣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包裝堅固又能保證透氣性。此外,所有汽運過程中都使用恒溫運輸車輛,確保蠶種所處環境溫度在5℃—10℃之間。
“這也正是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對蠶種品質的嚴格把控,孵化率高、抗性又強,加上運輸過程有保障,近年來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客戶群體。”黃海業說,公司業務之所以能越做越大,除了蠶種品質高以外,還有一個“核心競爭力”,就是服務跟得上,指導配套到位,讓養殖技術“走出去”。
“往往蠶種還沒發到客戶手里時,公司的技術人員就已經在各國就位著手準備接下來的工作了。”黃海業說,為了指導客戶養好蠶,去年春年公司陸續安排部分技術人員到達各國蠶區進行養殖指導。
經過兩個月緊張工作,這批訂單于3月17日順利抵達烏茲別克斯坦,同時創下了單批出口數量全國“十連冠”的紀錄。
濰坊海關優先安排現場查驗,連夜完成檢疫、出證等工作。
抓住“一帶一路”機遇
不斷擴大“生意圈”
對于“廣通”兩個字,很多人可能還有些許印象,早些年行駛在濟青高速公路在,經常在青州段內看到兩旁的廣告牌上掛著“廣通蠶種甲天下”的巨幅廣告。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坐落于濰坊青州市中心城區,前身是青州蠶種場,是山東省絲綢總公司的直屬企業,從2004年至今,以青州蠶種場為核心陸續整合山東省原煙臺、海陽、臨朐等9家優勢蠶種生產單位,組建成立了山東廣通蠶種(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了國內外最大的蠶種生產經營專業集團。
廣通成立之初,主要業務集中在省內,隨著知名度打響,生意越做越大,南方一些養蠶大市成為主要客戶。從2005年前后,該公司就開始與中亞各國聯絡,試著進行出口貿易,但那時候山東的蠶種名頭不如南方叫得響,因此廣通在國外并不“受寵”。
“很多中亞國家都以養蠶和絲綢制造業為支柱,但那時候各個地區都是自行采購,下在中國的訂單比較散亂,而且偏向于南方城市。”黃海業說,廣通公司做過很多努力和嘗試,但是一直缺少證明自己的“機遇”,出口業務始終未能形成規模。
情況的扭轉發生在2013年。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沿線國家更加重視養蠶產業發展,也意識到了蠶種的重要性。黃海業介紹,優良的蠶種是絲綢產業提檔升級的主要發力點,另一方面,這些國家也開始注重后期服務,“沒有好的養蠶技術指導,就算再好的蠶種,蠶繭產量也不高。”
自那以后,很多地方改變分散采購模式,轉而由國家統一采購,烏茲別克斯坦就是其中之一。黃海業說,烏茲別克斯坦是全球第三大絲綢制品生產國,僅次于中國和印度。該國轉變為統一采購蠶種后,經過對中國多家企業的質量、服務進行綜合評判,增加了在廣通的訂單業務量。廣通也在這個時候抓住機遇,把最優質的蠶種出口到烏茲別克斯坦,并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前去進行養殖指導,一舉拿下這個“大戶”,并在接下來十年時間里持續增量。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蠶桑水平不盡相同,北線古絲綢路上有烏茲別克斯坦、伊朗、土耳其、希臘等國,南線海上新絲路有越南、印度尼西亞、柬埔寨、緬甸等國,但這些國家均保留著栽桑養蠶的傳統。穩固住烏茲別克斯坦的訂單后,廣通看到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不斷擴大著“生意圈”,將蠶種出口到中亞、東南亞、西亞等地區,逐步形成了區域產業。
幾年間,青州市農業農村局幫助其爭取國家專項資金650萬元,建起了蠶種基地項目和大棚養蠶品質提升項目。青州市商務局也為廣通申請了80萬元中央財政繭絲綢專項資金,強化品牌培育。
從2013年之后, 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出口業務有了質的提升,從那一年直至今年,這十年時間里,一直保持著“國內單批出口數量最大”這個紀錄。
蠶種運輸過程中使用恒溫運輸車輛,并且安裝有空調,確保環境濕度和溫度。
與多個國家簽下長期合作協議
十年穩居行業全國龍頭
國外訂單猛增后,廣通也有過一段“摸索期”。因為對國外檢疫標準了解不充分、對通關流程不熟悉,走了許多彎路。
“剛開始我們不懂業務流程,沒有健全的檢驗檢疫制度,我們也因此有過經濟損失,后來在海關的指導下,我們一項一項地建立健全了檢驗標準和檢疫制度。”黃海業介紹,每個國家對蠶種這種非食用動物產品有不同的檢疫規定和包裝要求,早些年企業在這上面吃了些虧。慢慢的,企業逐漸掌握了國外檢疫要求,建立起了一套標準化生產、包裝流程。
穩定的蠶種品質,加上及時的技術輸出,讓廣通在國外拿到了不少“特權”。
2018年,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在種苗出口與技術指導的基礎上,先后受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絲綢工業部、阿塞拜疆農業部就蠶桑產業發展簽署了《關于共同促進蠶桑產業發展長期合作的協議》,全面承擔上述國家桑園建設、制種設施、制種設備用具、制種場所的改建。目前已經為烏茲別克斯坦改建蠶種場5家。此外,在阿塞拜疆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專項扶貧資金的支持下,廣通還為阿塞拜疆建成該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蠶種場,阿利耶夫總統親臨現場為建設項目交付儀式剪彩。
截止目前,廣通蠶種已經遠銷到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朗、印度、希臘、緬甸、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等20多個國家。據公司統計,從2013年以來,累計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蠶種290余萬張,桑苗1500萬株。僅2018—2020三年時間,該公司就出口中亞地區蠶種110萬張、桑苗330萬株。
出口量節節攀升的同時,國內銷量也沒落下。據黃海業講,現在每年往國外出口的總量大概在50萬張左右,國內銷量也保持在120萬張,實現了“內銷+出口”并進。“國內主要銷往廣西、云南、四川、重慶、江蘇等地。”黃海業介紹,目前公司穩居全世界蠶種生產企業的“龍頭老大”,已經擁有國內外蠶種生產基地11個,年生產桑蠶一代雜交種(指用原蠶按規定組合雜交繁制的供農村大面積生產原料繭的蠶種)180萬張,占中國生產規模的15%,出口量占中國蠶種總出口量的80%以上。”
蠶種外觀像黑色小豆子,平時放在冷庫中保存,收到訂單信息后,工作人員再將它們裝盒。
加大在新品種和機械化研發方面投入
新品種的推廣將幫助蠶農穩產
廣通不僅在外拓市場上加快步履,在自我革新上也毫不停歇。
為支持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的發展,青州市農業農村局幫助其爭取國家專項資金650萬元,建起了蠶種基地項目和大棚養蠶品質提升項目。為提高企業科技研發能力,青州市商務局還為廣通申請了80萬元中央財政繭絲綢專項資金,強化品牌培育。
“2013年,我們在青州市西南部山區投資2500萬元,新建一處家蠶新品種繁育基地,按國內養蠶制種最高標準配備生產設施,常年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育種專家作為技術顧問。”黃海業細數這些年“科技興蠶”的重大舉措,2014年研發經濟實用的第一代削繭機;2015年研發第二代自動高效削繭機;2016年研制蠶種散卵洗落循環節水系統,可使蠶種散卵洗落用水循環使用,節水有提高效率;2018年完成了最新一代智能削繭機樣機制作,生產自動化程度將大為提高,同年,還針對塑料散卵盒封口標簽的操作工序,量身研制了一臺自動貼標機,實現了蠶種散卵盒封口工序的自動化操作。
“2015年,我們與北京一家科研院校合作,開始進行雌雄蠶蛹的自動化分選設備的研發。”黃海業說,設備以光為媒介高速采集蠶蛹的化學特征信息,根據雌雄蠶蛹化學信息特征的差異,研究出雌雄蠶蛹鑒別新方法,實現了雌雄蠶蛹的自動鑒別和高速分選的智能化。該設備鑒別與分選過程對蠶蛹無損傷,同時還具有分選雌雄蠶蛹計數功能,鑒別正確率97%以上、分選速度每秒7個以上。這個設備的操作效率較肉眼識別手工分揀提高功效8—10倍,每天工作20h,相當于10-15個人的工作量。“2018年,我們公司為所屬生產基地配備了12臺蠶蛹雌雄鑒別機,對緩解制種期蠶蛹雌雄鑒別人員的緊張起到了較大作用。”
2020年山東廣通蠶種有限公司蠶種主營業務年銷售額1.2億元,其中出口額占全年銷售額的15%。全年收購種繭70萬噸,生產蠶種200萬張,產量和銷量均位居全國之首。“公司推廣‘龍頭企業+基地+養蠶專業戶’模式,建立和完善了最低保護價收購、訂單農業等機制,穩定蠶戶產銷關系。”黃海業介紹,接下來,廣通將加大在新品種和產業機械化研發方面的投入,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聯合研發的華康系列新品種資源,新品種的研究推廣將幫助蠶農穩產,對穩定全國蠶桑產業迅速下滑的趨勢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